主頁(http://www.www.jjxinkai.com):知識|手持電臺的前世今生 無線電通信設備被發(fā)明之后,便迅速投入到了軍事領域的應用中。當時電臺主要工作在短波波段,頻率在3~30兆赫之間,這一波段的電磁波可以被電離層反射,因而適合遠距通信。但因為短波波長較長(10~100米),天線系統(tǒng)也較為龐大(根據電磁場理論,天線長大于波長四分之一時才能獲得較好的發(fā)射效果),所以這些電臺頗為笨重,一般僅能用于基地與艦隊間的通聯(lián)。1933年,美國人阿姆斯特朗發(fā)明了調頻(FM)體制,將所要發(fā)送的信息攜帶于載波頻率之上,相對于以幅度(功率大小)攜帶信息的調幅(AM)體制而言,它的抗干擾能力更強,中心頻率更為穩(wěn)定。愛聽收音機的朋友一定能發(fā)現(xiàn),F(xiàn)M廣播往往要比AM廣播清晰,正是因為調頻體制抗干擾能力強的緣故。隨著真空管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工作于極高頻(VHF,即超短波波段,頻率在30~300兆赫之間,故天線長度可縮短到數(shù)米以下)的背負式無線電登上歷史舞臺,使排級規(guī)模的部隊間的移動通信成為可能,VHF-FM體制也成為延續(xù)至今的經典。同時,也出現(xiàn)了不少為陸軍各兵種量身定制的車載乃至馬載電臺。為了讓無線電指揮網延伸至班以下,上世紀40年代初,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手持式電臺在美國Galvin公司誕生了,它就是SCR-536。 ![]() SCR-536工作于3.5~6兆赫的短波波段內,使用2.5米的鞭狀天線(一種具有一定柔性的直桿式天線),功率360毫瓦,防水,2.3千克的重量雖不算輕便,但相對于動輒幾十千克的背負式電臺已有很大進步。它的頻率是不可調諧的,由出廠時所安裝的晶體決定,信號調制方式是AM。它的機身上沒有設計專門的開關,而是當天線被安裝到位時自動接通電路。視地形的不同,SCR-536的通信距離由1千米到4.8千米不等,并可以與SCR-284大型電臺兼容互通。當年的秘密檔案顯示,在二戰(zhàn)開戰(zhàn)之前,可靠而高效的SCR-536被小批量生產,裝備保護羅斯福總統(tǒng)的美國特工們。美國參戰(zhàn)之后,頗為先進的SCR-536得以工業(yè)化生產,成本更是壓至30美元以下。根據戰(zhàn)后的統(tǒng)計,其生產量不低于130000部,Galvin公司也因此名聲大噪,收益頗豐。1947年,總部位于芝加哥的Galvin公司正式更名為“摩托羅拉”。 在朝鮮戰(zhàn)場上,美軍遇到了真正的對手,一種新的手持電臺倉促上馬,這就是綽號“香蕉”的PRC-6。采用VHF-FM體制的PRC-6是手持電臺的一座里程碑。與AM調制的SCR-536相比,非常明顯地降低了背景噪聲,此后世界任一款戰(zhàn)術電臺都采用VHF-FM體制。“香蕉”作為一款成功設計的產品被大量兜售,直至上世紀90年代,仍有國家裝備幾乎與40年前一樣的PRC-6。 之后的一段時間,手持電臺的發(fā)展一直在等待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的技術攻關,鮮有值得稱道的型號。如1967年投放越南戰(zhàn)場的PRC-9,沒多久便被證明“不適合作戰(zhàn)環(huán)境”,統(tǒng)統(tǒng)解甲歸田,淪落為世界各地無線電愛好者的收藏品。60年代末,法國在非洲殖民戰(zhàn)爭中使用的TR-PP-11型手持電臺的性能也僅與PRC-6不相上下。同一時代,德國本打算用SEM-52低功耗電臺替換“老邁”的PRC-6,但特意為陸軍設計的耳機沒有讓士兵覺得習慣。更要命的是,士兵們反映電臺在工作時“能聽見周圍所有的噪聲”。 直到1986年,作為美國SINCGARS無線電系統(tǒng)的一部分,PRC-126手持戰(zhàn)術無線電生產下線。此后,各國軍用手持電臺才又重新回到高速發(fā)展的正軌上來。抗干擾能力極強的跳頻技術在這一代電臺中得以廣泛應用,其中不乏佼佼者。 (中國集群通信網 | 責任編輯:李俊勇) |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