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(http://www.www.jjxinkai.com):如何在國內與中國南極考察站進行無線通聯(lián)?(附最佳時段和頻率) 40年前,1985年2月20日,中國第一座南極考察站——長城站,在南極喬治王島落成。廣袤無垠的白色大地上,從此有了中國人的身影。長城站建成運行以來,中國科研工作者就著手研究南極與北京的短波通信線路。“北京北京,這里是南極長城站!”神奇的電波,架起了長城站與祖國的溝通之橋。一起來看看當時的研究成果。 1.前言 南極長城站位于大西洋南部南極半島東北部的喬治王島上,與北京直線距離17000多公里,無線電波傳播大圓距離27000公里。
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。圖源:雪龍?zhí)綐O官微 自1984年以來,我國先后4次派船赴南極考察(注:文章發(fā)表時的數(shù)據(jù)),船上裝有長城、中山兩站配備的1600瓦單邊帶發(fā)射機、接收機及菱形天線,與北京進行了多點試通,初步總結出南極至北京間短波通信的一些規(guī)律。 2.電波傳輸條件及時段選擇 短波是遠距離通信的最佳波長,是通過地球表面電離層多次反射而抵達目的地的。電波反射一次可傳輸3500-4000公里的距離。南極至北京的通信電路,一般要經過7次反射才能到達。
2025年1月28日,長城站全景。圖源:自然資源部官微 眾所周知,電子密度越大,電離層越厚,電子密度越小,電離層越薄。北京位于東半球,長城站位于西半球,兩地時差12小時,白天、黑夜恰好顛倒,因此,電離層的變化、溫差和季節(jié)對通信時段的選擇至關重要。 2.1 根據(jù)電離層變化選擇通信最佳時段 通信時段應選在電離層最穩(wěn)的時間內,當北京時間在09:00-17:00時,太陽光線照射較強或最強,電離層的高度較低或最低,而這時南極時間為21:00-05:00,電離層高度最高。在這個時段內,由于一方的電離層不穩(wěn)定,影響信號的傳輸質量,因此不宜選擇這個時段作為通信的最佳時段。 北京時間20:00-22:00恰是南極時間08:00-10:00,這個時段內一方的電離層趨于穩(wěn)定,而另一方的電離層高度剛剛開始升高,所以此時為通信的最佳時段。 2.2 根據(jù)溫差變化選擇通信時段 通過北京至南極(長城站、中山站)多次多點的通信實驗表明,溫差對通信時段的選擇關系極大。 南極長城站、中山站的夏季平均氣溫為0-4℃。我們曾在這兩站做過4次試驗,結果表明,在南極日落前和北京日出前一兩個小時內為通信工作時間。這個時段的北京上空電離層電子密度尚未達到最大,南極至北京間的電子密度趨于接近,溫差相對縮小,此時段的通信效果最佳。 2.3 根據(jù)季節(jié)變化選擇通信時段 北京從春季進入夏季,日照時間增長,氣溫逐漸升高,而長城站則從夏季進入冬季,日照時間縮短,氣溫逐漸降低,可通時段也從08:00-14:00(北京時間)縮至23:00-01:00。 北京從秋季進入冬季,日照時間由長變短,氣溫逐漸下降,南極和北京的溫差縮小,可通時段由北京時間23:00-01:00提前到20:00-01:00。但有時,北京的春秋兩季,早晚通信較為理想,而進入冬季后,通信的最佳時段為08:00-11:00。 1986年12月至1987年2月,我國南極科考船“極地”號,在喬治王島附近多點試驗結果與長城站基本一致,08:00-14:00時與北京聯(lián)絡較好。1988年1月至2月,該船在普里茲灣拉斯曼海域17個點的試驗結果與中山站類似,與北京的最佳通信時間為08:00-13:00。 3.頻段選擇與信號質量 大家知道,頻率的高低與波長成反比。而波長的長短又表示了電波穿透電離層的能力,波長越長,穿透力越弱,波長越短,穿透力越強。此外,頻率隨電子密度而變化,如果在電子密度大的情況下,選擇低頻率,則大部分電波被D層和E層吸收,不能達到F層進行反射,從而達不到良好的通信效果。
2024年12月22日,科考隊員在阿德利島開展企鵝繁殖情況調查。圖源:自然資源部官微 3.1 F1段 北京時間:08:00-11:30;南極時間:20:00-23:30。如前所述,這段時間是長城站電離層最穩(wěn)定的時候,頻率變化不大。 長城站和“極地”號均使用11MHz與北京通信,而北京則用13MHz工作,情況良好。 3.2 F2段 北京時間:07:00-12:00;南極時間:19:00-22:00。此時正是北京日出前1小時,氣溫由低變高,電子密度增加,頻率急驟變化,長城站使用頻率最高達14MHz。 3.3 F3段 北京時間:07:00-08:00,19:30-21:30和06:00-08:00,17:00-22:00;南極時間:12:00-13:30,07:00-08:30和12:00,07:00-10:00。盡管這些時間也是日出日落前后,但南極已進入夏末,電離層密度高而穩(wěn)定,長城站使用13MHz通信最佳。 3.4 F4段 北京時間:07:00-08:00,19:00-00:00;南極時間:12:00-20:00,07:00-08:00。北京初夏正值南極初冬,電離層變化劇烈且密度減小,頻率降低,一般情況下,12MHz為理想通信頻率。
從以上3個表格可以看出,在可通時段內,長城站、中山站在夏季,北京在冬季,頻率選擇要高一些,頻率范圍為9-14MHz;長城站、中山站在冬季,北京在夏季,頻率選擇要低一些,頻率范圍為8-12MHz。 在選定的時段和頻段內工作,北京至南極的通話信號良好,可分等級辨清信號,各級信號所占比例統(tǒng)計如下:
從以上各表可見,北京和南極長城站、中山站的通話信號質量多在3、4級,如選擇合適的時段和頻段,偶有5級信號出現(xiàn)。 相反,如遇惡劣天氣和其他特殊情況,通信信號質量極差,有時根本無法通信。 4.改善北京-南極短波通信的設想 幾年來北京對南極的短波通信實踐證明,長城站、中山站至北京的短波通信電路是可通的,但也確實存在一些影響短波通信的障礙和不利因素。 4.1 電離層突然被騷擾 如遇太陽黑子爆發(fā)等,都會出現(xiàn)局部電離層密度增加或減小,形成突發(fā)性Es層,影響電波的傳播,中斷信號傳輸達幾十秒甚至幾十分鐘。 4.2 極地強磁場干擾 由于普里茲灣和喬治王島大部分被冰雪覆蓋,島東岸常有大雪崩和地滑發(fā)生,岸上多巖石和暗礁,極地強磁場干擾嚴重,電離層常發(fā)生爆變。爆變初期,電離層呈混亂狀態(tài),層次不清。爆變后,上層電離層,尤其是F2層逐漸擴張,臨界頻率降低,而電離層對低頻的吸收能力強,使信號變弱,會較長時間影響通信。 4.3 天電干擾 雷電對短波通信干擾很大,這種情況多半出現(xiàn)在北京的夏季。由于長城站、中山站使用設備的發(fā)射功率小,北京接收長城站、中山站信號時,天電干擾會把信號全部淹沒,嚴重時會中斷通信。 4.4 天線包冰干擾 冬季收、發(fā)信設備天線上的包冰(直徑10-15cm)會影響短波通信。這是因為電波經包冰天線后,有一部分功率被損耗,使收到的信號下降1-2個等級。 克服以上不利因素的方法: (1)合理選擇工作時段,以防電離層突然被騷擾。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太陽黑子爆發(fā)等特殊情況,要重新確定雙方出聯(lián)時間,盡量避開電離層密度突然增加或減少的時間。 (2)根據(jù)極地強磁場的變化規(guī)律選擇通信時段和頻段。 1986年春,我國有關部門已在南極安裝極地強磁場測量裝置,建議越冬考察隊員密切注意極地強磁場的變化,選擇合適的時間和頻率。 (3)充分利用現(xiàn)有通信設備,發(fā)揮人的主觀能動性。實踐證明,南極與北京雙方使用菱形收、發(fā)信天線效果較好。菱形天線具有方向性強、增益高等優(yōu)點,在同等條件下,比10米鞭狀天線提高2個信號等級。為減少電波在包冰天線上的損耗,除定期敲打天線包冰外,還要適當增加天線防包冰裝置。 (中國集群通信網 | 責任編輯:李俊勇) |












